中医康复科 温兆伦
梓欣三岁了,但是体重却没有正常宝宝那么重,而且没有三岁宝宝那般的调皮和活力,瘦骨嶙峋、肌肉松弛、毛发稀疏、食欲不振、肚子胀胀的。于是梓欣妈妈带着梓欣来到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告诉梓欣妈妈,梓欣得的是疳积。医生告诉梓欣妈妈,只要给宝宝挑一下四缝和捏捏脊,慢慢就能把症状改善了。于是梓欣妈妈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中医康复科坚持治疗了一个月,梓欣的症状较治疗前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那么,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疳积呢?
疳积是“积滞”和“疳证”的总称,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幼儿的一种常见疾病。“积滞”是指小儿由于饮食停滞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调所出现的消化道及全身性病征;“疳证”是指由于积滞日久,进而伤及其他脏腑。从现代医学来说,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由多种疾病影响,使胃肠功能紊乱、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稀干枯等症状,捏脊能够提高小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指数,可以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小孩疳积很大部分的原因还是我们家庭父母导致的。婴儿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合理的营养,如果母乳喂养不足或过早断奶而没有及时添加足量的代乳品,造成婴儿营养不够,不能适应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使得本来就娇嫩的脏腑、薄弱的脾胃受损。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些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给孩子加强营养,或者没有做好断奶前的充分准备,就向婴儿添加辅食,添加辅食时又没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这样只会大大增加小孩的脾胃负担,若脾胃受损,引起饮食内积,食欲下降,形体渐渐消瘦,气液内亏而成疳证。其他诸如长期腹泻、病后营养失调等,也可能会伤及脾胃之气而形成疳证。
中医治疗小儿疳积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外治法中,其中以挑四缝和捏脊为疳积治疗的常用和特效手法。挑四缝是用针具将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进行挑刺并挤出关节内的“黄油”来治疗疳积的一种特效手段,当然这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进行操作,不建议家庭治疗。
捏脊疗法,主要是通过连续捏拿脊柱部位的肌肤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捏脊疗法能够疏通经络,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能够改善小儿胃肠功能紊乱的状态,对生长发育期的孩子的消化不良、厌食、腹胀、腹泻、营养不良、便秘、夜啼等症状有较好的作用。捏脊疗法的效果显著,没有副作用,家长能够比较容易学会,而且也不需要器械辅助就可以自己在家操作,所以,不失为一种简便的保健方法。
妈妈在家操作时,室内的温度要适中,饭后不宜立即捏脊,需要休息2小时左右再进行,捏脊时手法要轻柔,以减轻小儿的疼痛感:首先让孩子俯卧在床上,露出脊部及腰骶部,先用手掌在小儿脊上轻轻按摩2~3遍,使其肌肉放松,气血流通,然后,妈妈再用双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夹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接着用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双手沿脊柱两旁,从脊柱下段的尾骨开始,连续向前移动,一直推捏至背部顶端,如此推捏6遍,然后再以两拇指从小儿的命门穴(第二、三腰椎之间)向肾俞穴(命门穴两侧约小儿本人2横指宽处)左右各推压2~3次。由于颈椎部难以进行捏脊,因此可用一手或两手的拇指指腹进行推擦,以加强刺激,也可以拇指与食指对应用力,捏提项颈后肌肉。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三次提一下肌肤,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五次提一次,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刺激较轻,“捏三提一”刺激最强。捏脊的时间视孩子的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每天或隔天一次,每次5~6分钟,体质较差的小儿捏拿次数不宜过多,以3~5分钟为宜。当孩子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肠道感染等)、严重营养不良、重症心脏病、癫痫、痴呆、紫癜、皮肤病或背部皮肤有破损时,不适宜做捏脊治疗,伴有高热、出血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捏脊方法。
|